——松溪古城墙修复工程勾勒古今交融新画卷
深秋时节,松溪河畔,一幅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图景正在铺展。在吊机的精准悬吊下,一面厚重的铜板浮雕缓缓升起,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它安装在历经沧桑的古城墙上。
“目前,该古城墙修复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我们已完成了近90%的进度。”施工现场,松溪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建股负责人叶剑涵介绍道。他的身后,是已然初展新姿的南段古城墙,蜿蜒的墙体沿河舒展,静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这项于2024年下半年启动的民生工程,北起东关大桥,南至红旗桥,对总长650米的城墙及滨水区域进行系统性修复与环境提升。其目标远不止于修复一堵墙,更在于赓续松溪的历史文脉,重塑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标。
松溪古城墙,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重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承载着五百余年的风雨沧桑。项目负责人强调,修复绝非简单地“翻新”,而是以“修旧如旧”为原则,进行整体保护、局部更新和特色强化。“我们在项目设计、施工过程中,当好‘绣花匠’、下足‘绣花功’,专注于微改造,最大限度地活化利用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
这种“绣花”精神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青砖青石铺就的地面,苍翠松柏点缀其间,蜿蜒的墙体与潺潺流水相映成趣。工程团队精心选取关键节点,将湛卢书院、抗倭历史、码头文化、湛卢宝剑等深厚的“在地文化”基因串联起来,利用古宅民居引入新业态,旨在打造一个集文化底蕴、景观绿化、休闲漫步于一体的开放式遗址公园。
截至目前,工程已成功修复620米古城墙,完成比例达93%。古城墙外约2100平方米、红旗街至青石楼外约7800平方米的景观空间,以及包含廊亭、书屋、半楼(百年蔗馆)、青石楼(溪溪家)建筑群等在内的约2440平方米附属建筑,总计1.234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的景观空间已全部完工。
昔日沉寂的河岸地带,如今已初具雏形,部分已建成区域对外开放。在周末和节假日,这里已成为市民和游客青睐的新晋休闲漫步场所。步入其间,游人或驻足观赏沿河蜿蜒的古城墙,或走进焕然一新的湛卢书院,小憩片刻,翻阅书卷,感受时光沉淀下的宁静与书香。游客李华玉欣喜地说:“这里既有古韵,又有新景,是休闲放松、了解松溪历史的好去处!”
据悉,松溪古城墙修复项目所在的滨河核心区,也是松溪近年来棚户区改造的重点区域。“该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提供1300余套高品质住房,目前第一批安置户已经交房入住。”叶剑涵说,项目的落成,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商业服务配套,承载着群众对提升生活品质的热切期盼。
这段重获新生的古城墙,不仅是松溪文化记忆的载体,也将持续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叶剑涵介绍,项目整体计划于2026年春节前全面建成并开放。下一步,松溪县将继续推进城市更新,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完善社区功能,优化居住环境,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闽北日报 徐陆锋 范鑫琳 蔡廷梦 文/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