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为历史“留痕” 为英雄“存档”
来源:福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25-10-27 15:44

为历史“留痕” 为英雄“存档”

闽侯县档案馆展示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时穿的军装。福州日报记者 林双伟 摄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记者从福州市闽侯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获悉,75年前,闽侯共有2030名热血青年陆续奔赴朝鲜战场,其中221人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近年来,闽侯县档案馆广泛收集抗美援朝时期的物件,为历史“留痕”、为英雄“存档”。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记者通过寻访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和探访闽侯县档案馆,在追忆中传承英雄精神。

“为了祖国,吃苦又何妨?”

“敌人地上有坦克,天上有飞机,海上有军舰……”随着闽侯籍抗美援朝老兵叶家如的讲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仿佛重现眼前,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我是1951年6月初报名参军的。”91岁的叶家如说。他是闽侯青口镇人,曾服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73师217团。

“跨过鸭绿江时,我们1个班12个人,有3支苏联造的50式冲锋枪,其他都是步枪。”叶家如说,“我参军的时候,不会讲普通话,也不会听,缴获了敌人的装备,一开始也不会用。”初入战场的叶家如,与许多来自南方的战士一样,面临语言与技术的双重挑战。然而,战火不容迟疑,生死只在瞬间。

“为了祖国,吃苦又何妨?”这句朴实而铿锵的誓言,承载着一代人的信仰与担当。叶家如说,正是对家国的深情、对和平的渴望,支撑着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行,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老物件里藏家国情怀

泛黄的照片,生锈的胸章……这些散落民间的旧物正在时光中褪色。一场与光阴的赛跑一直进行——闽侯县档案馆近年来持续广泛征集抗美援朝时期的老物件。

“这些老物件,大多由老战士或其子女捐赠,每一件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感与鲜活感人的故事。”在闽侯县档案馆内,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整理着新近收集的抗美援朝时期的老物件。他们认真清理浮尘,将它们一一装入专用保护袋,再整齐排列于档案架上。

在档案馆目前收录的旧物中,有老兵泛黄的照片与褪色的证件、承载荣誉的胸章、几经磨损依旧端正的军帽军装,还有印着“赠给最可爱的人”字样的搪瓷杯……这些老物件,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变得斑驳,但它们承载着的信仰温度却穿越时空,至今仍在无声诉说。这些看似平凡的物品,共同构筑起一段真实可感的集体记忆。

 

为历史存档 让精神永存

在一张老照片中,热血青年何汉东参加抗美援朝的过往被清晰定格。他与战友们身着戎装,英姿挺拔,眼神中透出坚定与无畏。

当年,闽侯县共有2030名热血青年奔赴朝鲜战场,其中221人的忠骨留在了异国他乡。一本泛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闽侯籍烈士英名录》静静地诉说着往事。

亲历者们渐渐老去,这些物件成为了永不退场的证人,它们将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妥善保管。硝烟虽已散去,物件却在无声地言说,那是一份重于泰山的坚守。

“这些老物件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活化石’。我们将妥善保管每一件物品,并计划组织专题展览,让更多人了解物件背后的英雄故事,让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传。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向档案馆捐赠相关资料,一起为历史‘留痕’、为英雄‘存档’!”闽侯县档案馆编研利用科负责人金钰告诉记者,接下来,闽侯县档案馆将进一步拓宽老物件收集渠道、加大征集力度,力求让更多承载着抗美援朝记忆的珍贵物件汇聚在一起。

 

 

(福州日报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谢尔瑶 石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