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溯源锦屏廊桥 追寻文化记忆
来源:闽北日报 发布时间: 2025-10-20 14:59 作者:陈孙斌

锦屏水尾桥(杨则生 摄)

从穿越闽浙两省的乐溪溯流而上,政和县岭腰乡锦屏村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徐徐推开。村古、茶香、树奇、洞幽、天蓝、水清……诸多景色如翡翠般星罗棋布,耐人寻味。而藏在深山、隐于世俗、彰显人文情怀的,当数古廊桥的故事。

锦屏,旧名吴家山,又名瑞应场、遂应场。历史上由松溪县管辖,1941年划归政和县,因村有南屏山如锦,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锦屏。曾因盛产白银、茶叶而名冠东南。

据《松溪县志》记载,遂应场曾有聚宝桥、会春桥、万石桥、德政桥、乐平桥、凌清桥、通驷桥共七座廊桥。曾任六届锦屏村党支部书记的叶维政老人介绍,古遂应场所辖还包括翁村以内的范围,建于清宣统年间,位于村头的迎恩桥未写入县志,遂应场历史上实有八座廊桥。查阅史料,一个小山村拥有八座古廊桥,在闽浙两省并不多见。

如今,锦屏村仍保留古廊桥三座,即聚宝桥(亦称观音桥)、水尾桥(原名万石桥,又称通赐桥)、迎恩桥(俗称村头新桥),分别为八字撑廊桥、木伸臂廊桥、平梁木廊桥。

 

民风淳厚,乡野频现木廊桥

锦屏最早的桥当数聚宝桥,南宋咸淳十年(1274)始建。1982年,村民徐应兹、徐应巧、叶积炮、叶良均、曾道云、冯松发、叶应才七人发起成立聚宝桥重建理事会,决定重建于上场自然村水尾,俗称观音桥,2012年修葺。自宋代以来,该桥有记载的重建、修葺各三次。

元、明两朝,遂应场建桥、修桥进入空前鼎盛阶段。元朝,乐平桥、德政桥、万石桥、通驷桥、凌清桥先后落成。明朝,建桥四座,修葺二座,先后于洪武、永乐年间分别新建或重建会春桥、聚宝桥、凌清桥、万石桥。仅永乐年间便有五座桥完成重建或修葺。

古遂应场分布的八座廊桥中,除了万石桥(现水尾桥)、乐平桥(又名交溪桥,原址位于通往前溪村古道边)、凌清桥(又名黄柏桥,位于万石桥下游约1公里黄柏坑,桥身在,廊屋不存)距村中心较远外,不足一里的溪面上依次分布聚宝桥、会春桥、通驷桥(今叶氏宗祠门口)、德政桥、迎恩桥。每当月华如练,繁星点点,蜿蜒流淌的乐溪流域呈现小桥、流水、人家、万家灯火的景象,宛若流动的廊桥博物馆。

古遂应场建桥为何如此兴盛?客观方面,当地古银矿坑兴于宋、元、明三朝,持续开采359年,大量官银开采带动山乡贸易,商贾云集的需求促使建桥修路成为必然,百姓富庶,有余力奉献社会。建桥杉木就地取材,乐溪峡谷两岸较窄,也为建桥提供了便利。主观方面,古遂应场乡风淳朴,百姓乐善好施,在当时建桥修路是乡绅实现人生价值、积攒社会公德、践行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主要形式,也促成了建桥盛事如火如荼。

 

世代接力,工匠精神永传承

翻开泛黄的史料,一股世代接力的千年遗风扑面而来。

《松溪县志》载:

“聚宝桥,在遂应场。宋咸淳十年,刘能定建,后废。明永乐六年,其孙刘和重建,十三年刘东修葺。”

“万石桥,在遂应场。元至治三年,邑人叶德盛建,明永乐间,其孙廷坚重建,弘治中,曾孙经仲重修。”

“德政桥,在遂应场,元至元间,邑人叶德盛、李定功同建。明洪武五年,僧永寿募修。”

……

聚宝桥、万石桥等古廊桥呈现“父建、孙修、曾孙重建”的人文奇观。乡贤叶德盛不仅独建万石桥,还与李定功同建德政桥。乡贤刘和既重建聚宝桥,又募修乐平桥。僧人永寿既募建会春桥,又募修德政桥。这些远去的名字,至今仍镌刻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遂应场的建桥盛事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工匠薪火传承。聚宝桥是古遂应场最古老的廊桥,据锦屏村建桥老艺人刘庭万(艺名刘庭繁)生前介绍,首建聚宝桥的刘能定为政和县南里十都一带人。七百多年后,1982年在原址重建,2012年再次修葺的聚宝桥主墨木匠刘庭万竟然是首建先贤刘能定和修葺主事刘东的后代,这份跨越千年的技艺接力不得不让人惊叹。

 

廊桥保护,历经沧桑路漫漫

在民间认知中,廊桥的“廊”通“拦”,意喻拦住风水,祈求安康顺遂。通常,廊桥担当四大功能。其一,通行。旧时,只靠陆路或水路通行。古遂应场,陆路唯一,先民只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其二,祭祀。桥庙合一,朝圣信仰,寄托精神。其三,聚集风水,聚合财气,祈盼丁财两旺,故建在水尾者居多。其四,游玩聚会。如今,廊桥的传统功能虽日渐淡化弱化,但在传统重要节日、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锦屏村长者叶维政和老村干叶功园回忆,遂应场八座古廊桥中,有的毁于水火,留下文化之殇。

明洪武五年(1372),由僧人永寿募建于故址的会春桥坐落在圆珠山下,连接上、下场,通往浙江省庆元县举水乡,每年农历六月都要择吉举办“会亲”活动,让遂应场下场、上场两个村落的开基先祖吴十七公、林癸公在此相聚,祈奏安康。这座满载文化基因的廊桥,因乞丐烤火取暖被无情大火化为灰烬。德政桥位于村中央,原为木拱廊桥,见证了千年古村的往昔繁华,消失在1989年“7·22”洪流中……

值得庆幸的是,锦屏人始终有着强烈的护桥意识。清咸丰八年(1858)在万石桥原址重建的水尾廊桥,20世纪60年代被列入拆除名单,只因廊屋内供奉神灵。锦屏人急中生智,连夜抬出神龛,让廊桥逃过一劫。

千百年来,锦屏的先民们致力于建设、保护廊桥,他们的身影已然渐远。进入21世纪,古廊桥的保护工作更受重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文物部门与消防部门联手建立保护机制,排查安全隐患,为古廊桥“保驾护航”。如今,传承千年的古廊桥营造技艺与保护接力棒,正在今人手中持续发力,让这些“活态文物”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