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元的文物资源体系。从万寿岩20万年前古人类栖息地,到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红土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明相承,薪火相传。
瀚仙摩崖岩刻。位于明溪县瀚仙镇魁头山,共发现岩刻图案100余幅及尺寸大小不一的凿洞500余个,推断所刻符号为日月、星辰、星相及女性生殖崇拜及相关祭祀活动。该处岩刻是我省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符号最多的摩崖岩刻,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距今4000—3500年。
东山惜字炉位于尤溪县台溪乡东山村。炉口顶部刻有“惜字炉”三字,两侧刻有“字味香成丹桂,炉烟瑞结青云”诗句。此炉是研究本地区古人敬惜字纸传统习俗的重要实物。
饶山万恩石亭位于泰宁县大龙乡饶山村,为清代关隘石构建筑。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建筑面积27.18平方米,是泰宁县大龙乡通往建宁古驿道中的驿道休息亭。
将乐擂茶具窑址群——良坊窑址。位于将乐县安仁乡伍宿村良坊自然村,与五马山窑址、廖厝山窑址、横窠岽窑址共同组成了将乐擂茶具窑址群。年代为五代至清代,产品以陶制擂钵为主。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深远意义。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23年11月开始,到2026年6月结束,分为组织准备、实地调查和公布验收三个阶段进行。普查范围涵盖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类等六个类别及1949年后体现时代风格的重要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工业遗产、中华老字号等。三明市坚持“应普尽普、应保尽保”的原则,有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各项工作见实效。截至目前,全市共复查不可移动文物4729处,已调查新发现文物875处,总量位居全省第三,实地调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蛇形厝位于大田县屏山乡杨梅村,建于清道光甲午年(1834年),又称卿美楼,因其厝如蛇盘桓,故称“蛇形厝”。主体建筑占地面积516平方米。1929年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二、三纵队和前委机关3000多人出击闽中大田驻扎于此。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门莲塘位于建宁县濉溪镇城关村。1931年5月31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一方面军总部机关进驻建宁,其间毛泽东同志曾率领红军战士和莲农们一起清理莲塘里的泥沙、碎石,恢复莲塘生产,留下了“百口莲塘吐清香”的佳话。
吉山土堡位于永安市燕西街道下吉山村,为清代典型土堡式建筑,占地1600平方米。抗战期间,省政府机关有许多单位迁进吉山,古堡改成监狱,成为福建第一监狱署。
陈塘红军第四医院后勤部旧址。位于宁化县石壁镇陈塘村。建于清代,为单进合院式砖土木结构带横屋建筑。建筑平面整体呈“凹”字形,坐东北朝西南,建筑面积为590.1平方米,是目前发现设施最齐全、保存最完整的红军战地医院旧址之一。
历史和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文物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是一座城市的“根”。保护好文物,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尊重历史、保护文物”,让我们在欣赏文物的同时,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延续城市根脉,留住历史记忆,讲好三明故事。
(三明市文物保护中心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