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事业七十载:守护中华根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国家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5-09-04 17:0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文物事业蓬勃发展,文物史迹深刻印证了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彰显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魅力。在党中央的深切关怀与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数代文博工作者薪火相传,精心守护丝路遗珍,潜心阐释文明密码,让文化遗产成为滋养民族认同、巩固边疆稳定的历史根基与精神纽带,为服务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特殊贡献。

保”字当头,守护根脉

新疆大地上的6处世界文化遗产,9542处不可移动文物与45万件可移动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筑牢安全底线,努力守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顶层设计更加完善。从198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若干规定》到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再到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从199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千佛洞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到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交河故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再到2025年《昌吉回族自治州北庭故城遗址保护条例》,新疆构建起以自治区级法规为纲、单个遗产保护法规为目、地方单行法规为补充的完善体系,为边疆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新疆样本”。

克孜尔石窟现状

——资源家底不断明晰。1956年、1981年、2007年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疆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9542处,奠定保护基础。2012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国有可移动文物19.5万件(套)。首次石窟寺专项调查摸清58处石窟寺、57处摩崖造像分布和保存管理状况。开展长城资源、地面佛寺调查,建立212处长城资源与101处地面佛寺的档案目录。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线索2560处,进一步更新了文物资源版图,构建“一张图”管理的资源管理体系。

——机构队伍不断加强。从195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到198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设立,到199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挂牌成立,再到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恢复挂牌并加强职能;从20世纪80年代各地州市县的5个文物保护管理所,再到2025年14个地州市文物局(3个单列)、144个文物行政事业单位(6个新成立);从自治区成立之初个位数的文物工作者,到目前全区941名文物工作者。在中央和自治区鼎力支持下,新疆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人员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逐步形成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三级文物保护体系,奠定了新疆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投入保障持续增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即拨专款对库木吐喇千佛洞等重点文物开展抢救性保护。1996年起,国家拨付专项文物保护经费。2003年,设立文物保护专项经费。2017年起,每年为950名野外文物看护员发放补助,缓解了全区野外文物巡查难、看护难的情况。全区投入文物保护资金不断加大,成为保障历史文化遗产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

——保护体系不断健全。1961年以来,全区共有133处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57年自治区公布第一批77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先后公布8批620处自治区级保护单位,市县两级共公布448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等6处遗产成功列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构建了分级文物保护管理体系。

馆藏文物修复

——系统保护取得积极成效。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重要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2005年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启动实施“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对交河、高昌、北庭故城等14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系统性保护加固,开启新疆大遗址保护先河。党的十八大以来,组织实施了伊犁将军府、楼兰故城、克孜尔千佛洞等1000余项本体修缮、设施建设、安全防护、保护展示等工程。推进库车市丝绸之路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建成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别迭里烽燧、孔雀河烽燧群等4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立了纺织品和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新疆工作站,文物修复工作逐渐正规化、专业化,“十四五”以来,完成出土文书、纺织品等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18项,修复珍贵文物7200余件。

——文物安全状况根本改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始终将文物安全视为文物保护的生命线,系统整治“三大风险”,压实“三个责任”,强化部门协作,严守安全底线。2008年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行政执法总队,2019年成立文物安全监管部门,构建了“省级督察、市县执法”工作模式,建立与司法、公安、海关等执法部门合作机制,对各类文物违法案件和文物安全事故进行督察督办。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文物执法部门查处法人违法、未批先建等文物行政违法案件60余起,联合打击文物盗掘犯罪40余起,建立4处文物司法保护基地。

“研”字深掘,赓续文脉

充分挖掘和研究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文物考古工作的探索从未停止。

——考古发现成果丰硕。1960年新疆考古机构组建后,一方面在以往关注较少的北疆地区开展调查;另一方面配合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掘了阿勒泰克尔木齐、托克逊阿拉沟等遗存,出土的彩陶与石器成为新疆史前时期研究的热点。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增长与社会建设的加快,新疆考古工作快速发展,鄯善苏巴什墓地、哈密五堡墓地、和静察吾乎沟口墓地等一批重要资料不断积累,地方考古学文化尝试命名,谱系逐步建立;同时,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升温促进了国际交流合作,新疆考古机构先后与日本、法国等科研团队联合对尼雅等塔克拉玛干沙漠内的遗存开展考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民丰尼雅遗址

若羌小河墓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考古由配合基建转向主动探索,从自发行动转向自觉规划。先后制定两期《新疆考古工作规划》,纳入“考古中国”项目。疆内外十余家考古机构构建了“五湖四海”的工作格局,践行“大考古”工作思路,实施171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将新疆人类活动历史上推至4.5万年前;汉西域都护府遗址群、唐安西-北庭都护府遗址群考古工作,实证了历代中央王朝对新疆的有效管辖;苏巴什佛寺、西旁景教寺院的考古发掘,再现了多元宗教交融共存及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巴达木东墓群的考古工作,活化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场景。喀什莫尔寺遗址等12项考古项目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阿斯塔那古墓群、尼雅遗址、小河墓地跻身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新疆在中华文明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更为凸显。

近年来新疆考古研究成果

近年来新疆文物科普宣传读物

——研究阐释深化拓展。20世纪80年代后,相继整理出版《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中日日中共同尼雅遗址学术调查报告》等10余部考古报告与资料汇编。党的十八大以后,更加注重研究阐释与成果转化,厚积薄发,出版《新疆洋海墓地》等考古报告和学术著作近20部。疆内外3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奶酪实物、推前了人类最早使用煤的时间、明晰了新疆古代人群遗传的交融演化。依托年度考古发掘成果,连续组织13次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成为全国行业领域的品牌。配合中央电视台制作考古纪录片10部、宣传短视频30余部,推动考古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活”字焕新,传承血脉

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见证历史、记录历史,更在于启迪后人、服务当下。新疆文物工作坚持发掘文物多重价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明交流,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旧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外景

——博物馆体系日益健全。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正式成立,是全疆首家博物馆。之后,吐鲁番、哈密等地市级,奇台、民丰等县市级博物馆相继成立。2005年后,自治区博物馆和巴州、昌吉州等地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博物馆建设快速发展,伊犁州、阿克苏等8个地市级新馆相继竣工开馆,36个县市级博物馆建设完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二期、西域都护府博物馆、库车龟兹博物馆等重点场馆陆续建成开放。目前,新疆现有各级备案博物馆、纪念馆150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36家,非国有博物馆14家。一级博物馆3家,二级博物馆8家,三级博物馆14家。构建了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为龙头,地州市级博物馆为骨干,县市区级博物馆为基础,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布局体系。

——陈列展览异彩纷呈。以新疆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为基础,全区各级博物馆策划推出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举办高水平新疆文物展览150个,引进兄弟省市精品文物展100余个。

观众参观“国博厅”

近年来,各级博物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展览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交流合作日益深化。实施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等30个陈列展览提升项目。和田地区博物馆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和田历史文化陈列”荣获第十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历史文物展”、库车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荣获第二十届、第二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设立“国博厅”“故宫厅”,将国家场馆展览引入新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等举办“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新疆专展”等展览。2016年起,“流动博物馆”深入基层,累计举办巡展2万余场,惠及各族群众1000余万人次,让历史教育直达各族群众身边。

流动博物馆走进社区

——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度重视革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959年即开展革命文物的征集展览工作,广泛进行革命历史遗址和纪念地点的调查保护和恢复工作。2021年,公布两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59处,可移动革命文物336件(套)。编制完成《新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先后实施10余项本体维修、保护展示项目,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林基路烈士纪念馆等一批革命文物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文明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1977年,10件新疆珍贵文物赴日本展出,首次走出国门。199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组织“楼兰出土文物展”在日本巡展,引起轰动。2010年,在美国举办“丝路奥秘——新疆文物大展”。2024年,落实中法两国领导人会晤精神,组织文物赴法参加“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近50年来,先后在哈萨克斯坦、新加坡、意大利、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举办新疆文物展览。多次举办龟兹学、吐鲁番学、北庭学等国际学术研讨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

——创新传承让文物焕发新颜。1980年,中日合拍的纪录片《丝绸之路》在日本播出引起轰动。2005年,再次联合摄制播出《新丝绸之路》大型纪录片。近年来,新疆文物工作立足守正,着眼创新,依托丰富文物资源和研究成果,创作推出精品舞剧《五星出东方》《张骞》等,纪录片《国宝里的新疆》引发文化热潮。《新疆文物故事》《带你走进博物馆》等科普读物生动讲述新疆故事。文博类文创产品设计理念深植文化基因,深受观众喜爱。“精绝七日”“龟兹壁画VR体验”等数字展览生动复原历史场景;推出夜游交河、龟兹小巷等一批特色文旅融合精品项目。库车市“丝路遗珍·千年龟兹”文物主题游径入选2024年度优秀主题游径案例。文物的活化利用与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双向奔赴。

七十载砥砺奋进,新疆文物事业的成就,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是服务新疆工作总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硕成果。件件无声的文物,成为驳斥历史谬误、正本清源的有力证物;项项严谨的研究,揭示出各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历史真相;座座明亮的场馆,发挥着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的阵地作用;场场精彩的展览,让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与感召力直抵人心。

展望未来,新疆文物工作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保护好、研究好、阐释好、利用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使其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伟大事业中书写崭新篇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