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3.22-3.28)
来源:国家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5-03-31 15:55

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

3月25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围绕贯彻实施文物保护法、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和安全监管、提升考古研究水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介绍有关情况。国家文物局将以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为契机,持续深入推进文物保护法的宣传贯彻工作,完善配套规定,加强普法宣传。在文物行政执法和安全监管方面,国家文物局将持续聚焦文物安全风险,实施精准防控。在考古研究方面,2025年将聚焦解决重大考古问题,促进考古成果社会共享,支持考古机构、考古学者“走出去”。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立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开展资源状况调查、系统保护、抗战主题展陈提升等工作。

 

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通知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通知。通知明确,今年活动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活动内容为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展示文物工作成效;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凝聚广泛社会共识;挖掘文物多重价值,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讲好中国文物故事,展示良好精神风貌。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在遗产日前后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文物展览展示、参观讲解、教育研讨与宣传传播活动,展示活动主题与宣传口号,丰富活动内容与举办形式,鼓励文博场馆提供文物惠民服务,展现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成效,扩大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民参与力度。

 

2025年全国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工作座谈会在广州举办 

3月24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全国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工作座谈会在广州举办。会议总结了2024年全国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和文物鉴定年度工作,并对2025年重点任务进行部署。会议指出,要锚定新时代国家文物鉴定体系建设目标,深化文物鉴定区域协作,加强文物鉴定机构建设,推进文物鉴定职能整合,完善文物鉴定法规标准,创新文物鉴定人才培养,加快文物鉴定科技探索,全面推动国家文物鉴定体系建设走深走实。在机构建设上,从“单兵作战”到“区域协同”;在人才培育上,从“师徒传承”到“规模培养”;在标准规范上,从“不够健全”到“逐步完善”;从科技支撑上,从“传统目鉴”到“科技辅助”;在鉴定服务上,从“单一”到“多元”。

 

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修订暨文物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第四次片区座谈会在四川成都召开

3月27日,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修订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第四次片区座谈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听取各地对文物立法和规划工作的意见建议。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和直属单位,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8省市区文物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就有关情况交流讨论。

 

辽宁、河北签署《关于加强跨界长城联合保护利用的协议》

3月25日,辽宁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在葫芦岛市签署《关于加强跨界长城联合保护利用的协议》。建立辽宁省、河北省跨界长城保护利用合作机制,做好跨界长城保护工作,实现文物资源、保护资源和发展资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双方共同协定,从“协作开展保护利用、加强历史价值研究、联合开展巡查工作、共同开展宣传工作、实现信息共建共享”等五个方面开展合作。此次跨界长城保护利用协议的签署,标志辽宁、河北两省跨界长城保护利用工作实现文物部门优势互补、携手并进,相邻地方政府齐抓共管、共促发展的新阶段。

 

河北

石家庄东垣古城遗址发现两汉时期真定国宫殿遗存

近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披露,东垣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内发现的大型夯土基址群,是华北地区目前发现的布局最完整、规格最高的两汉高等级建筑群;揭露的大型建筑基址,是国内目前发现保存状况最好的东汉宫殿建筑遗存,应是侯国宫殿区所在。这些最新考古发现,对于探寻石家庄城市发展演变意义重大。该遗址从2023年起启动全面考古调查勘探,明确了整体布局,发现“三纵三横路网系统”和大型夯土基址群,发现遗迹总数337处,涵盖夯土基址区、城垣、城门、城壕、道路、水系、居住址、手工业作坊等类型,深化了学界对于汉代郡国城市制度的认知。

 

河北强化文物行业气象防灾减灾

近日,河北省气象局与省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河北省文物行业气象防灾减灾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强化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和文物防灾减灾联防联动,共同做好文物行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气象部门与文物部门建立信息互通和应急联动机制,做好面向文物部门的重大气象灾害过程服务,将文物管理使用单位纳入当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对象库。联合文物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文物分布情况和历史灾情,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双方将建立常态化沟通会商机制,联合开展文物保护气象相关标准研究。全省各级气象部门要积极配合文物部门,及时提供文物资源信息和新发现线索,为普查工作提供便利。

 

上海

2025年上海市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举办

3月26日,“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工匠精神”2025年上海市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行启动仪式。据介绍,大赛设金属文物修复、陶瓷文物修复、纸张书画文物修复三个组别,采用“理论+实操”考核模式,理论笔试占比20%,实操环节占比80%。赛场上,“文物医生”们同台竞技,切磋技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物病害分析、修复方案制定与实施,全面检验应变能力与技艺精度。本次上海市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是首次全市范围内举办的展示文物修复技艺的重大赛事,旨在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搭建一个展示技能、交流经验、切磋学习的平台。

 

海南

海南出台条例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文物保护法

《海南省文物保护条例》于2024年11月29日公布,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既是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颁布后全国第一个出台的省级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同时也是海南省第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它的出台为海南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也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条例》完善了文物保护全过程管理机制,构建起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在构建水下文物全域保护体系方面,《条例》明确划定了水下文物保护区,并制定了严格的保护要求。此外,《条例》还积极衔接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突出强调了革命文物和特色文化遗产保护。

 

陕西

陕西召开文物科技保护创新工作座谈会

日前,陕西省文物局与陕西科技大学召开文物科技保护创新工作座谈会,宣布陕西科技大学为新一届陕西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轮值主席单位。座谈会从抓好统筹、抓好协作、抓好创新三个方面,就今后双方合作及陕西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的发展提出要求,双方要紧密协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在文物科技“防管研保用”上凝练新路径、新方法、新技术,逐步形成文博单位、科研院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共创共赢的新局面,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全链条式文物科技保护创新体系。作为新一届联盟轮值主席单位,陕西科技大学将进一步发挥轻工特色优势,把轻工学科优势细化为陕西特色的文保科技创新优势。

 

甘肃

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甘肃简牍博物馆推出DeepJiandu数据集

近日,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甘肃简牍博物馆推出了DeepJiandu数据集,与全球受众共享。该数据集的发布,极大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对简牍文献信息的理解,为简牍学搭上AI技术快车提供有力支撑。研究团队通过高光谱成像、图像增强、多光谱融合等技术,确保了高质量的数据构建。数据集涵盖2242种字符类别,并由简牍学专家与计算机专家合作标注,确保数据的专业性与准确性。此外,数据集的设计考虑到简牍中字符的残损、异形字、多种布局等复杂场景,有效提升了模型对历史文献的适应能力。DeepJiandu数据集的发布,填补了历史文献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空白,为简牍整理与自动识别提供了重要支持,提升考古学者对简牍文献的解读效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