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以藏礼,物以载道。
文物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与文化的血脉。
近年来,福建省漳州市检察机关秉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助力构建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同发力、同推进、同尽责的协同保护文物文化遗产新格局。
夯实工作基础 织密“保护网”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关帝文化产业园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
东山现存文物点92处,含“国宝”级2处,“省宝”级12处。为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力度,东山县人民检察院完善文物保护日常巡查机制,并在东山关帝庙设立“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检察联络点”,开展“防范未‘燃’”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同时,引入专业力量,聘用文物保护领域专业人士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指导员”,开创检察公益诉讼助力协同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新局面;与东山县博物馆共同签订《关于协作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从线索交流、办案联动等方面,推动文物保护工作规范化。
确保案件质效 亮出“组合拳”
依法履职,更好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龙文区人民检察院在受理一起涉嫌倒卖文物案件时,发挥自行补充侦查职能,通过实地勘察调研,促成该区首例文物保护领域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顺利办结,既使涉案文物得到专业的保护,又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
针对“高山族拉手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面临传承危机等问题,华安县人民检察院向相关主管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书,建议其切实依法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职责,通过资助扶持、组织交流演出等措施,加强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和保护。
平和县人民检察院对全县23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实地察看,收集问题后,开展“督促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公益诉讼公开听证会议,向相关行政机关和属地乡镇政府制发检察建议书6份,促成相关行政机关开展全县文物保护和文物安全工作专项活动。
聚焦多方协同 拧成“一股绳”
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多方联动配合,协同构建新格局。
漳州疍民习俗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马来西亚联合成功申请世界非遗当中,以其保留的“送王船”文化记录成为申遗重要的支撑和亮点。
然而辖区内未对“送王船”文化及漳州疍民习俗建设相关配套保护性措施,存在妨碍九龙江流域疍民数百年来在水上生产生活的民间信俗继续施行、传承或传播的潜在风险,一定程度也影响着具有两岸共同记忆的非遗文化民间交流和发展。
芗城区人民检察院运用“一室多员”涉台检察工作机制,召开公益诉讼保护圆桌会议和公开听证,邀请台胞人民监督员、台胞公益诉讼观察员、听证员建言献策,协同行政机关加强综合保护,专门开展民间交流活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融合发展,使之成为两岸同胞增进同根同源认知的又一重要纽带。该案成功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2024年人民监督员工作典型案例。
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漳州市检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强化执法司法协作,以法治力量助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