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山海交辉的文化地标
来源:东南网 发布时间: 2024-12-03 15:16

  闽山闽水,

  贯连古今,

  文脉绵长。

  今年10月,

 习近平总书记

  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

  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

  同时强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共福建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强调,

  在提升文化影响力、

  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

  奋力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

  全面展现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

 

  从武夷山到福建土楼,

  从泰宁丹霞到鼓浪屿,

  再到“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

  泉州古城

  ……

  福建省世遗数量

  居全国前列、类型齐全。

  近年来,

  福建省不断提升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因此,

  创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路径

  成为福建省文化建设的

  亮点工作之一。

 

  在福建,

  世界文化遗产灿若繁星,

  如何守护,

  谱写锦绣华章?

  福建这样做

  ↓↓↓

 

  武夷山

  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1987年9月,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双世遗地。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森林覆盖率达96.72%,地表水、大气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林辉 梁天雄 摄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

  被列入世界文化

  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

  武夷山国家公园

  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

  自然美景与古闽族文化、

  闽越文化、朱子文化、

  茶文化等人文历史

  交相辉映,

  成为人文与自然

  和谐统一的突出代表。

  今年以来,武夷山市推出“文物保险+服务”的创新模式,探索出一条集文物保护、监测和风险保障于一体的新路径。

  《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于今年10月起施行,此次《条例》明确要求加强对武夷山国家公园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规定加强文化保护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

  为了传承和保护武夷山的文化遗产,当地通过打造文物数字化展示项目,让文化遗产走进“云端”。

  近年来,当地不断推出多元化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持续拓展茶旅融合业态。

  ……

  武夷山水,

  文脉绵延。

  在新时代焕发出

  更加绚丽的光芒。

 

  福建土楼

  世界文化遗产

  2008年,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外,福建土楼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在福建土楼(南靖)景区,金黄色的稻田与古朴的土楼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通讯员 李小琴 张旭 摄

 

  “福建土楼”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大型生土夯筑建筑。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福建土楼保护利用进入了新阶段。

  土楼乡村旅游迅猛发展,村民真正成了遗产保护的主体,违章建筑减少,卫生条件改善,村落环境更加优美。

  多年来,福建一直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推动土楼的有效保护,确保土楼的完整与活力。

  ……

  截至2023年,

  南靖已经投入了26亿多元,

  把基础设施搞得杠杠的,

  土楼居民的幸福才能稳稳的;

  永定也开启土楼修缮大作战,

  已经有138处

  公共传统建筑

  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修缮。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

  世界文化遗产

  2017年7月8日,“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改造提升后的鼓浪屿八卦楼重新开放。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

  是见证了中国

  在全球化发展早期阶段

  实现现代化

  和中外多元文化

  交流与融合历程的

  活态文化遗产。

  多年来,厦门市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积极探索创新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制。

  鼓浪屿申遗成功后,厦门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主任的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有力推进鼓浪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遗产保护利用的统一领导,形成健全的规划体系、法治体系、管理体系,为全方位保护发展建立起一整套长效机制。

  同时,厦门充分运用特区立法权,颁布实施《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鼓浪屿文物建筑修缮、文化保护传承等作出“有牙齿”“有温度”的规定。

  ……

  近年来,

  鼓浪屿全岛

  151个各级不可移动文物点

  和400多栋历史风貌建筑

  得到依法保护。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世界文化遗产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处世界遗产。

  

  开元寺 陈英杰 摄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的重要起点,

  福建泉州以其独特的

  人文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了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

  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近年来,泉州市坚持以“微改造”提升古城,不搞大拆大建,力求“见人见物见生活”,出台《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等,用法治之手为城市护航。

  在保护与传承之间,泉州在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从需求侧不断洞悉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与外延,做到合理利用、活态传承,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认真解答“既要、又要”的辩证法答题。

  ……

  如今在泉州,

  百名观察员、

  千名志愿者、

  万名守护人,

  他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

  用敏锐的目光

  注视着每一寸土地,

  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福州三坊七巷水榭戏台前,闽剧表演如诗如画。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作为非遗大省和文物大省,

  福建省始终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通过持续强化财政资金保障,

  支持健全文物保护机制,

  创新方式方法

  活态传承、发展非遗,

  让文物和文化遗产

  焕发光彩、永续发展。

 

 

(东南网综合福建日报、福建发布、新华社、央视网、中国新闻社、光明网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