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由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沉船与港口”学术研讨会暨“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50周年纪念会在泉州召开。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高校、研究所、文博机构约50名专家学者齐聚泉州,围绕研讨会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26日上午,“沉船与港口”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泉州海交馆举行。开幕式后,五位知名学者在主旨报告环节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李国清研究馆员介绍了泉州湾宋代远洋海船发掘后,在50年中的科技保护历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梁国庆发表题为《元代圣杯屿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报告,集中展示圣杯屿沉船非同一般的文物资料;山东大学历史学院马光教授作题为《断裂还是传承?——元明官方海运与造船航海的对比研究》的主题发言,回应数十年来学术界所关注的元明变革问题,指出这一核心问题既有断裂的一面,也有传承的一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陈晓珊研究员作题为《早期古代文明中的几种短时距计量单位和计量工具》的主题发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沈大娲研究员介绍了中外海洋考古木质沉船的保存与保护现状。
沉船与港口发展密切相关,传统木帆船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人员往来、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关于古代沉船的研究也取得丰硕的成果。本次研讨会共38篇论文通过评审并结集发布,设置A、B两组分组讨论,共计34名与会专家学者就古代沉船及其附属物研究、造船技术史和造船史、沉船保护、海洋科技、海交史等领域的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
记者获悉,此次学术研讨涉及多学科,科技感强,特别是在沉船研究方面,通过大量的专题研究,在学术上有很多推进。26日下午,研讨会胜利闭幕,闭幕式由暨南大学刘永连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杨晓春教授就大会取得的成果作了精彩全面的总结。
1974年,泉州湾宋代海船的出土引发全球关注,是我国迄今为止已出土的唯一一艘由海外返航的中国传统木帆船。本次会议旨在宣传展示国家文物保护科技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推动水下考古领域的深入发展,促进泉州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
(张素萍 通讯员林瀚 王丽明 王绮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