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博物馆热”“考古热”持续升温,考古研学在我国蓬勃发展。厦门连续两年举办公众考古活动,社会反响热烈,既契合了新时代对考古学的要求,又回应了社会和公众的关切,让广大民众“从好奇中来,到敬畏中去”,不断增强对于文物和考古的了解和热爱。
一是拓展受众“全覆盖”。既注重服务成年公众,也高度重视青少年群体,厦门致力于为不同年龄段和知识背景的对象提供优质多元的考古体验,实现年龄层从60后至05后全覆盖。2024厦门公众考古季从7月至9月持续举办,7月面向公众开展考古主题公益授课,并从近百报名市民中遴选出15名“考古体验员”;8月开展亲子家庭考古研学,通过“大手牵小手,城市微考古”的方式,走进厦门大学、厦门市博物馆和思明区中华街道;9月则走进校园,科普考古知识,发动中小学生了解和守护身边的文物。
二是考古研学“巧融合”。梳理全市考古文物资源,突出本土文化特色,推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嘉庚教育遗产、厦门海防、郑成功史迹、革命文物、同安古驿道等6条精品考古研学线路,打造厦门市十大非遗主题研学旅游路线,引导民间文物“发烧友”设计4条同安文旅研学线路。打造研学示范基地,指导厦门三五丘七彩田园研学旅游基地获评福建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指导集美区持续擦亮“闽台研学”名片,2023年累计承接或开展两岸研学旅游活动12批次,其中台籍人数497人。
三是解锁玩法“新规则”。在田野调查、考古勘探、地表清理、文物修复等2023年厦门公众考古月的常规体验之外,还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走近“四普”工作一线,体验文物普查员的一天,解锁无人机、北斗手持采集仪、RTK等工具使用;拓展多学科视野,打卡厦门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感受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生物考古等专业领域的魅力;让文物和校园、家庭“结对子”,开展亲子考古体验营、小小文物守护人、小小文旅推荐官等活动,让孩子们主动成为文物遗址守护者和传扬者。
四是加强宣传“有声色”。通过学习强国、新福建、今日头条、新浪、腾讯以及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报纸等融媒体渠道,对厦门公众考古活动展开全方位立体跟踪报道,目前已推送新闻报道逾百条。此外,参与者在活动结束后自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短视频和图文,分享心得体会,小朋友们则进行日记、绘画等创作,形成二次宣传,营造出“保护文物人人有责、考古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是提升社教“新效益”。充分利用文博资源开展文化进校园工作,指导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知识需求和接受能力,分级分类设计富有本土特色、本土人文的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夏(冬)令营、校园活动、培训实践、研学路线、直播宣传等7大模块特色内容,推出34项青少年教育资源课程包,其中包含11项优质展览,23项社会教育活动,组建涵盖普通话、闽南语和英语的超100人“小小文旅推荐官”志愿服务队,打造沉浸式、活态化文博思政教育矩阵,推进文旅赋能校园思政课建设。目前,厦门市博物馆“文博思政课”已成功举办活动100余场,共建学校36所,惠及学生达上万人次。
(厦门市文物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