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所凝铸的精神结晶,更是坚定文化自信、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支撑力量。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强调“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指引,充分发挥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多等独特优势,通过文化浸润、课程教学、实践体验三维联动,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与立德树人工作深度融合,构建富有福建特色的长效育人机制。
推动全域浸润,筑牢家国情怀根基。高质量教育“润物细无声”。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走深走实,需构建多维浸润、长效协同的育人环境。要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教育理念和重大实践,从中汲取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厚理论滋养,为加快推动以红色文化教育青少年凝聚最广泛思想共识。依托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优势,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散落在八闽大地的丰富红色资源,充实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因库,高位谋划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产品供给,持续夯实红色教育的基础。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载体建设,畅通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利用重大节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红色故事会、革命歌曲传唱等基层活动,构建学校、社区、家庭协同育人场景,鼓励青少年参与红色文创设计,开展评奖评比,推动红色基因与时代审美有机融合,为利用红色资源教育青少年营造有利氛围和优越环境,全面构建红色文化全域覆盖的常态化教育生态,让红色文化的滋养无处不在。
完善制度设计,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行稳致远。立足新时代育人要求,构建系统完备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高位谋划福建省红色文化育人实施方案,制定配套细则和评价标准,明确以八闽红色文化育人总体方向和具体实施途径,让红色教育成为贯穿青少年学生生涯的制度安排,让八闽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以学校为主体、社会配合的红色文化育人机制,强化政策引领和资金保障,完善激励机制,推动开发以八闽红色文化为内核的德育校本教材,鼓励学校与宣传、教育和文旅等部门强化合作,依托“党建+德育”模式,共同制定分年级、分时段的红色文化育人计划,精细设计红色课程与活动。持续强化人才支撑和条件保障,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推进课程融合,提升育人实效。教育是系统育人工程,只有统筹推进教育各领域协同、持续、全效发挥作用,打造“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推动青少年教育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方能最大限度提升教育实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课程体系,推动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要挖掘适配青少年的德育资源,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方法,开发红色文化课程,如语文课借助革命故事,让学生感悟革命先辈的精神品质;历史课讲述长征精神,引导学生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地理课结合本地红色遗址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怀与爱国热情。结合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创新运用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再次,完善课程机制和红色文化育人评价体系,推动形成“思政课程引领、各科协同配合”的教育环境,通过合理调整课程计划,将红色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建立课程教学、实践体验、效果评价“三位一体”完备机制,并积极邀请家长与社区参与其中,构建完整闭环教育模式。
数字创新赋能,激活红色文化魅力。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大大丰富了教育形态,拓展了教育边界。要依托省级教育云平台,分层建设红色文化资源库,开发“八闽红途”智慧研学系统,打造“云上红色课堂”系统,为红色文化插上数字翅膀。积极开设“红色数字工坊”校本课程,让广大青少年运用AI绘画创作革命故事插图,策划制作短视频等,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实践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探索学校与数字文化企业的合作机制,推动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平台数字资源同频共振,构建起校园创作、社会传播与文化反哺的良好生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红色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并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馆,打造可感知的数字化教学空间,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富有时代感和吸引力,让革命精神跨越时空直抵青少年内心深处。
实践转化驱动,激发育人新动能。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其意义只有在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在落实红色文化育人的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实践转化激发育人新动能。积极组织学生走进古田会议会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重走红军路”等贴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切身感受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其次,将红色元素融入社区志愿服务等日常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私奉献的精神。再者,采用“实践+反思”的育人模式,在实践活动后通过主题班会、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引导深入思考,使学生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均为福建教育学院文科研修部(马克思主义研修部)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度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J2024XZB074)阶段性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