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柒生:南平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山区样板
来源:《海峡通讯》2024年第12期 | 6月下 发布时间: 2024-06-26 10:4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制定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地处福建西北的南平市是典型的山区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精神思想财富举世瞩目,文化遗产宝藏更是傲然独立。南平还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之万里茶道、闽浙木拱廊桥,城村汉城遗址成功申报为全省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年来,南平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和2021年3月来闽考察时对南平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提升,为探索符合实际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提供了山区样板,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思考。

 

  蓄势而谋, 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顶层设计

  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正如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事关国之大者,应有大局意识、高端站位和宽广眼界,善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契机,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一要注重制度设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牢固树立“保护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放在全局中谋划,制定出台更加务实有效的制度措施,让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步伐坚毅前行。二要压实部门职责。保护文物,人人有责,要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格局。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效落实,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要加大文化遗产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加强社会监督,鼓励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三要强化要素保障。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选用、激励、评价等机制,高位嫁接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注重外来人才的引进使用和本土人才的培养输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更多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逐步完善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和土地利用政策措施。

  

  遵规而动, 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科学理念

  心存敬畏,规行矩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物要有敬畏之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遵循专业规律办事,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一要切实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中“保护第一、加强管理”的要求,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建筑、农业工业水利遗产,不能“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防止“建设性破坏”。二要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摸清“家底”,心中有数,同时要对文物建档立册,实现“一文物一档案”,建设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文物安全数字监管平台,加强科技赋能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三要健全完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制定“先考古、后出让”“先调查、后建设”的制度和政策,依法依规加强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等基础性工作。合力开展列入“考古中国”项目的光泽何家潭遗址考古,实现“福建地区史前文化融入中原文明进程”的研究突破。四要拧紧文物安全链条,推动市、县、乡、村四级构建文物安全防护网,全面推广“一网一平台”文物安全工作十条措施和亮姓名、亮单位、亮职务、亮照片、亮联系方式的“五亮式”文物安全责任人公告公示,如履薄冰、严防死守文物安全的底线、红线和生命线。

  

  应融而合, 有效开展文旅业态的活化利用 

  融合发展,相得益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1年12月实地调研城村汉城遗址时就指出,古汉城就是一块文化国宝,要认真研究,合理开发。并指出,一定要根据武夷山景区总体规划保护好、管理好,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说明文物活化利用既要有效,又要合理,更要可持续。南平在有效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文化遗产,重点是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策划以大武夷山文化旅游圈为中心的文物主题游径,把武夷山下梅村万里茶道起点、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瓯北苑贡茶考古遗址、建阳水吉窑址等文化遗产“明珠”串联为一体,以点连线,由线成面。在组织文物主题游径过程之中,注意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注重引进一批懂旅游、会管理、善营销的专业团队,培育一批符合年轻人品味、富有时尚活力的新业态,因地制宜把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转化为创意资源和文化产品。如武夷山要发挥好环武夷山世界遗产地文旅集聚区的优势,持续培育“朱子文化体验之旅”“万里茶道开启之旅”,打造“山盟海誓·恋在武夷”主题系列“网红”产品,推动自然与文化双提升、同活力。

 

  施教而育, 创新做好资源品牌的传承传播

  因材施教,共育共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南平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样板,重在立足现有资源,发挥独特优势,着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要加大研究阐释,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校,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协同合作,让南平成为朱子文化、闽越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重镇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地。二要创新传播方法,通过展览展示和社会教育,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且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乐于并善于运用AR、VR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微视频、影视、文艺创作,让文化遗产和文博单位“走得进、看得懂、有体验、受教育”。三要建好“大思政课”,实现角色定位新调整,主动提供生动历史教材,搭建特色平台课堂,输送实力专业师资,让文化遗产地和文博场所成为“大思政课”最为生动的社会课堂和生活书屋。四要营造浓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积极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成为志愿者,加入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活动。同时,注重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以城村汉城遗址为例,探寻文化密码,加强文物保护,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2001年12月20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实地考察调研城村汉城遗址时就曾指出:“武夷山正是因为有了古汉城等,才有了今天的‘双世遗’。”城村汉城遗址是国宝,是骄傲,需进一步挖掘研究这个“消失的东方庞贝城”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解读西汉诸侯的闽越历史风云和文明形态,诠释汉代古城保存完整的城址格局和环境要素,实证汉代多民族国家统一进程见证地的重要意义。同时,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和保护成果的转化,让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大众乐享、乐用,实施更多更好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作用,让人民群众真正有代入感体验感和获得感幸福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