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福丨清代金漆茶桶
——福建人用热爱煮茶泡出幸福味道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5-06-16 11:00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这种地形不利于传统农作物的生长,却很适宜种植茶叶。乌龙茶的起源,在福建;红茶的起源,在福建;白茶的起源,还是在福建。名山出好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福州的方山之茶和建州的武夷之茶“其味极佳”。宋代,武夷山地区建有御茶园,福建茶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在中国茶叶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福建是茶之王国,福建人对喝茶自然情有独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闽北地区的斗茶习俗被公认为是我国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福建人喝茶,茶叶、茶具到斟饮各个环节,都十分考究。

福建民俗博物馆收藏有一个清代金漆茶桶,高33厘米,以樟木为材质,桶身髹红漆,分为两层,桶盖浮雕“鱼化龙”纹,用来存储茶叶。还有一件民国时期的椿木福禄寿纹茶壶桶,提手处雕饰蝙蝠,正面雕福禄寿三星像,寄托吉祥平安之意、飞黄腾达之愿,可以用来保温茶壶。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唐宋时期,古人盛行煮茶之法,不存在茶水变凉的问题。明朝以后,煮茶变成了泡茶,往往茶兴未尽,茶水已凉。于是保温茶桶应运而生,将泡好茶的茶壶放入桶中,四周填充棉絮等物,既能保温,又能保护茶壶不受磕碰,便于搬运,让人赞叹古人的智慧。清末民初,茶桶被世人普遍使用。“壶套”与“福到”发音相近,女儿出嫁时,众多陪嫁物中,娘家总会备上一对茶壶桶,以示喜庆吉利。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保温瓶的引入,茶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福建茶文化的热度却有增无减。闽南有句谚语叫“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闽北也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茶,早已融入福建人的血脉中。

茶,让福建人品味休闲之“福”。如今,公园、历史文化街区里价格亲民的大众茶馆,成为福州人的“新宠”,以最放松的姿态,沏茶、赏茶、闻茶、饮茶,蒸汽袅袅,茶香四溢,耳畔传来婉转的闽剧、评话、古琴声,这就是最动人的人间烟火气。

茶,让福建人收获创业之“福”。福建省茶叶年产量和全产业链产值,均位居全国第一。“十四五”期间,福建将重点打造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福建红茶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40个农业产业强镇和200个产业强村,到2025年,实现全省茶叶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的目标。

水若热,茶自香,功夫到,事自成。茶文化与福文化正在八闽的青山绿水间完美交融。以茶会友,谈笑风生;以茶兴农,其乐融融。福建人,把大自然恩赐的一片树叶,变成了一片茶叶,又把这片茶叶,用热爱和热情,泡出了幸福的味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