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的酒杯只斟八分满,却饮尽满满幸福
福建酿酒历史悠久,汉代已有酿酒业。相传闽越王在福州金鸡山桑溪上饮酒,曲水流觞,群贤毕至,留下了“越王台”。宋代,苏东坡爱极了福建红酒,酌酒望月,写下“夜倾闽酒赤如丹”的名句。朱熹也有诗形容福建红酒的繁荣:“闻说崇安市,家家曲米春。楼头邀上客,花底觅南邻。”诗在酒里,酒壮诗兴。
明清时期,福建民间酿制的酒品愈加多样。闽中地区有青红酒、花酒、竹叶青;闽北有邵武老冬、浦城红酒和郑和金樱子酒;闽西有沉缸酒、红娘酒;闽南有泉州老烧、漳州国公烧等。
酿酒业的兴盛带动了酒具的繁荣。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升为“东方第一大港”,福建的酒、丝绸、瓷器、茶叶畅销海外,酒具生产也达到高峰期。壶与杯是明清时期德化窑较为常见的实用器具,酒杯造型尤为精巧美观,有八仙杯、龙虎杯、梅花杯等。
福建自古就有“无客不提壶”的说法。遇到喜宴、接待贵宾总是提壶把酒相迎,以示主人的热情好客。福建人还喜欢将装满酒的执壶放在热水中,冬季温酒祛寒,更添酒兴。
福建民俗博物馆收藏有清代德化窑梅花纹提壶和梅花杯。提壶高15.8厘米,撇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腹部两面堆塑梅花纹饰,枝干苍劲有力,花瓣纹理清晰可辨。梅花杯高7厘米,小巧精致,内外施白釉,外壁堆塑梅花纹饰。
千般饮酒,万种心情,福建闽南地区的酒文化尤其多姿多彩。过去,泉州沿海地区的渔民常于一天繁重劳动后,喝上几杯酒,舒筋活血,解除疲劳,尝的是生活之福;德化、安溪等地产妇,坐月子时饮酒补养身体也已成惯俗,看着粉嫩可爱的新生儿,品的是生命之福。无论是家中闲话对酌,还是泉州“烧酒巷”中的芳香四溢,清源山上“猜拳石”旁的喧嚣热闹,都在诉说泉州悠久的酒文化历史。
有人说,与泉州人交往需要学会三件事,“闽南话、喝酒和猜拳”,划拳行令配以方言和地方小调,情趣十足。2012年,闽南酒文化最具象征性的泉州划拳,入选泉州鲤城区第五批区级非遗产名单。泉州民间还成立了划拳协会,举办划拳“拳王”竞技赛,成为泉州人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媒介。当然,泉州划拳讲究的首先是斗智,其次才是酒量。
这也是福建酒文化与众不同的意蕴,很多地方讲究倒酒要倒满,但福建人讲究“七分茶,八分酒”,倒茶只能七分满,斟酒八分为宜,喝酒时要留有余地,切勿贪杯。这八分的酒,刚刚好配十分的幸福。
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福建人的酒里,酿的是日子,福建人的杯里,倒的是感情。何以佐酒,唯有幸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