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闽国王室对生命之“福”的企盼
1965年,在福州北郊莲花峰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王后刘华的墓葬中,出土了43件陪葬陶俑。小的有47厘米以上,大的高达103厘米,这是福建从五代迄今1000多年间,出土文物中规模最大、最具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陶俑,在全国也不多见。
这43件陶俑包括王宫人物、宗教人物、神煞俑三类。衣冠风格既继承了中原的大唐风华,又具有浓厚的福建地方色彩;如嫔妃俑的扇形高髻,神煞俑的尖角帽、王字冠,都是其他地区所不见或罕见的。嫔妃俑的雍容华贵,文吏俑的端庄持重,奴仆俑的谦卑诙谐,都被塑造得淋漓尽致。与同时代的南唐二陵、后蜀王建墓陶俑相比,无论造型比例还是衣冠处理,闽国陶俑都更胜一筹,显示了福建当时高超的陶瓷工艺和雕塑文化。
据历史记载,刘华生前“留心佛典,常观仙书”,所以她的墓葬中仙佛色彩浓厚。在43件陶俑中,以墓龙俑和四灵神俑为代表的神煞俑占到了四分之一。
墓龙俑,双人首,身为卧龙状,源于中国古代对伏羲、女娲的想象。伏羲与女娲起初并未有联系,自汉代开始,二者成为对偶神,统一为人首蛇身的交尾像,代表最初的人类是由他们这对半人半兽的天神滋生繁衍下来的,正因为他们是始祖神,所以顺理成章又成了保护神。
四灵神俑包括青龙俑、朱雀俑、白虎俑和玄武俑。青龙俑为弯身长足站立状;朱雀俑展翼张尾,双足攀于圆形座上;白虎俑整体俯卧作前扑状;玄武俑为龟蛇相交状。
从汉代到明代,人们普遍崇奉四灵神,即四种实有或想象的动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龙能乘风上天,兴云致雨,调和阴阳之气;白虎意味着祥瑞、仁善,可庇佑子孙繁盛,世代兴隆;朱雀为神鸟,能歌善舞,“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玄武寿命长久,能知吉凶。它们是百姓所喜爱的吉祥物,故民间有“青龙白虎避不祥,朱雀玄武定阴阳”之说,反映出古代先民对天人关系的思考,是天人感应说和阴阳两分宇宙观的具体体现。
古人常将墓龙俑和四灵神俑放置在大夫以下至庶人坟墓棺室的四角。对于他们来说,代表伏羲女娲的墓龙俑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是对彼岸世界新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而四灵神俑则代表东西南北四境之内安宁无虞、一切平安。在这些造型生动夸张的陶俑身上,寄托着闽国王室乃至普通民众对生命之“福”和平安之“福”的企盼与追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