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福丨灰陶塔式壶
——寄托福建先民祈福累德的朴素愿望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5-06-09 16:03
 

灰陶塔式壶出土于闽侯昙石山遗址,现收藏于福建博物院。昙石山遗址位于闽侯县城近郊,闽江下游北岸一处低缓小山丘上,是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内最早发现并进行科学发掘的原始社会晚期人类居住遗址之一。以其命名的“昙石山文化”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早被认定、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之一

昙石山遗址先后进行了十多次考古发掘。1996年第八次考古发掘中,从125号墓葬中发现了这个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前的灰陶塔式壶。壶被安放在墓主人头顶部,通高28.6厘米,造型特殊,上部为尖塔形状,下部呈壶形,内空,风格和昙石山遗址其他器物迥然不同,显得格外神秘。

由于该器型在目前国内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缺少旁证且相关研究资料不足,因此它的具体用途众说纷纭,难以定论。较为通行的说法是用于灵魂祈福的明器,是原始宗教信仰、灵魂不灭思想的产物。器身上部圆锥形、塔状长颈,或为引导亡者灵魂升天成仙之道;下部圆折腹,当是形魄栖息之所;颈腹交接处的椭圆形镂孔,则是专供死者灵魂自由出入的通道。

对中国人来说,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代表着另一个开始,生活只不过是从“这个世界”换到了“另一个世界”而已。“事死如事生”,古人认为人死后同样能享受在生时所能享受的一切,所以极度重视随葬器物的制作和挑选,希望死者灵魂借此得到安息的同时,生者也能得到庇护。

125号墓的随葬器物多达20多件,数量上明显多于其他同期墓葬,且有夫妻合葬现象。显然,此时昙石山已产生了私有制,有了贫富分化,婚姻形态出现了一夫一妻制,可能已进入阶级社会的萌芽阶段。墓主人应该是当时社会较为富足的中上阶层,或是具有某种特权的部落宗教领袖。因此,作为少数人特权和专有陪葬物的灰陶塔式壶仅于此墓出土。

这件塔式壶到底是“灯”是“壶”,还是“魂瓶”;是“生活用具”还是“祭祀神器”?学者们尚无定论,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至少在目前我国的考古发现中,它是史无前例、绝无仅有的。无论是哪种用途,灰陶塔式壶都寄托了福建先民直面死亡,祈求灵魂不朽”,并为后人积福累德的朴素愿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