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是悬棺葬俗发源地,“福”文化影响力波及东南亚地区
武夷山风光秀丽,坐竹筏顺九曲溪而下,数百丈高的悬崖峭壁上,有多处神秘洞穴和船棺。福建博物院收藏的一具船棺,长约4.89米,来自武夷山景区北侧一座白岩崖壁51米高的崖洞中,距今3500年左右,相当于商代时期。船棺分为底和盖两部分,分别以整根楠木凿成,还凿有两个象征船桅杆的插孔。
船棺葬是当时武夷山土著民族的一种奇特葬俗。古人向来讲究入土为安,武夷先民为何反其道而行,把棺木高悬于千仞绝壁之上?这与对待死亡的观念有关,在他们看来,人死后并不是形神俱灭,而是有灵魂的,可以“升天”,而“山”是“升天”的必由之路。因此,他们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把尸骨葬在巍立云端的悬崖峭壁之上,以此来契合“升天”的企盼。将棺制作成船形以及将葬地选择在临江面水的悬崖上,这也是武夷先民“水行山处”的现实生活习惯在殡葬文化上的投影。
船棺墓葬中还有一件随葬器物——龟型木盘,以整木雕刻为龟形,椭圆形浅盘下有四个矮足,整体造型虽简洁质朴,却展现了极强的审美意趣。上古时期,人们崇奉“万物有灵”,认为龟长寿的根源在于其内在的灵性。人们渴望拥有灵龟的长寿之福,由此发展为独特的灵龟崇拜,并常以“龟寿”“龟龄”“龟鹤”等比喻高寿。北宋词人晏殊在《蝶恋花》中赞叹:“龟鹤命长松寿远,阳春一曲情千万。”这与武夷先民在墓葬中放置龟形木盘的用意遥相呼应。
船棺崖葬是武夷先民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习俗。船棺让武夷山水多了一分灵秀之气,成为福建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武夷山是陆路进入福建的入口,也是中原文化进入福建的入口。这里的人们一面吸收中原文化的长处,一面保持、发扬自己的文化特点,逐步融合成独特的古闽族文化以及随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两千多年之久。
学术界公认武夷山是悬棺葬俗的发源地。当年,随着武夷先民的迁徙和传播,这种葬俗扩散到华南各地,成为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它的影响力甚至波及东南亚地区,展现了福建“福”文化的魅力及对世界的影响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