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福丨陶尊
——出自浮滨文化的福建先秦最大陶器 文化分布区和闽南方言区基本重合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5-03-31 16:31

 

漳州芗城遗址曾出土一件福建省内发现的先秦时期最大的陶器,该陶尊胎体厚重,造型为折沿外翻,腹部装饰有条纹。因其口大最具特点,通常称之为“大口尊”,制作和烧造水平令人惊叹,其功能十分多样,可以贮藏粮食,甚至可用作祭祀礼器。该陶尊目前收藏于福建博物院,属于青铜时代浮滨文化遗物。

浮滨文化是指产生于闽南和广东东部境内独特文化。商周之际,中原王朝向长江以南扩张,进入闽南和广东,带来语言文字、水利农耕等先进文化。上世纪80年代起,九龙江流域的漳州、漳浦、南靖以及晋江流域的泉州、惠安、莆田等地相继发现浮滨文化遗址。其文化特征为长颈大口尊、圈足豆、带流壶等器物

2001年下半年,漳龙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漳州龙文区朝阳镇虎林山工地发掘清理残存墓葬20座年代约在3000到3200年前,其中18座均为浮滨文化时期。平民、贵族分别葬于东北、西南二区,贵贱差别明显。说明浮滨文化时期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层,十九号墓主人为墓地最顶级人物,出土28件石锛、三件玉玦、五件陶尊彰显墓主人的财富地位兵器铜戈、铜矛、石戈,是掌握军事权力的象征;制作精细黑色石璋,是礼仪重器。

人们一直认为,唐朝以前的闽南粤东是蛮荒之地,在此生活的先民被中原人称为“蛮獠”“蛮夷”。直至唐朝时期,陈政和陈元光率部开漳建郡,漳州才有相关的史料文献记载。浮滨文化遗址的大量发现,说明早在商周初期,浮滨人即高举绚烂的文明之光,穿透蒙昧的迷雾,照耀在闽南广阔的土地上。

令人惊喜的是,浮滨文化分布的区域,和闽南方言流行的主要区域基本重合,说明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不但没有消失,而且三千年来一脉相承,逐渐演进更令人惊叹的是,漳州虎林山出土的凹底的釜、壶、罐和圈足的豆、壶等陶器,至今仍在台湾高山族、菲律宾伊洛克人的原始制陶文化中延续。

浮滨文化,对于台海两岸、闽粤两地、华南沿海以至西南太平洋岛屿的先秦文化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