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中国人追求家国安宁的幸福观
寿山石雕是福州传统工艺品,因其所用石材产于市区北郊的寿山村而得名。195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福州仓山桃花山福建师范学院工地、仓山乐群路速成中学工地两座南朝墓葬中,各出土寿山石雕小猪一件。1965年福州北郊二凤山工地,发掘了一座标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纪年墓砖的贵族墓,再次出土寿山石雕小猪一对,高1厘米,长6厘米。这些石刻猪均呈伏卧状,雕工粗简,造型古朴。
如果从“元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445年算起,寿山石雕艺术至少有1500多年历史,可见福建寿山石文化源远流长。这些寿山石“祖师级”的作品,为什么要以“猪”作为创作主题呢?
我国是世界上养猪最早和最多的国家之一,猪全身都是宝,猪皮可制成皮革,猪骨做成骨针、骨铲,猪鬃制成毛刷,猪是家庭的重要财富,汉字“家”当中的“豕”,就是以猪指代家畜。“家”字的产生,表现出先民对家的共识:有住的,有吃的,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成为真正的“家”。
以寿山石雕小猪作为祈求冥福的殉葬品,并成为一种普遍习俗,说明1500多年前福建先民已有了定居的农耕文明,开始了“安居乐业”。一只只“福气满满”的寿山石雕小猪,代表福建先民对“家”的心灵依归,蕴含着对家庭富足、生活幸福的纯真企盼。
唐代,寿山广应寺的和尚用寿山石刻成佛珠,送“福”给施主。到了宋代,寿山石已被大量开采,且已发展到有专供官府使用的作坊。到了清代,寿山石雕进入鼎盛时期,寿山石被纳入官府课税的范围,几乎每一位清朝皇帝都喜欢福州的寿山石。
雍正皇帝有“雍正御笔之宝”等160多方寿山石印玺。他用寿山田黄石刻了一枚“五福堂”椭圆形小玺。五福堂位于圆明园内,“五福”语出《尚书 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是古代中国人对人生幸福追求的目标。乾隆皇帝有“三链章”等609枚寿山石雕。溥仪被辛亥革命推翻后,一直带着“三链章”,成为俘虏后,还把它藏在皮箱秘密夹层里,思想改造有了觉悟,才把“三链章”献给国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还福于民”,供人观赏。
从寿山小石猪到清朝历代皇帝的御印,寿山石雕的题材在变,技法在变,身份在变,但寿山石的文化内涵一直没有变,石头上镌刻的,是中国人对家庭幸福、国家安宁的永恒追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