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新“声”态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辑:丰碑永铸 浩气长存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东南网 发布时间: 2025-09-24 09:51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载光阴流转,关于峥嵘岁月的记忆以革命文物为媒介之一,沉淀为民族永恒的记忆。

从闽西革命腹地红四军统一制式的全套军装,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为将士们指引方向的指南针;从传递着救亡图存呼声的《抗敌导报》,到满载牵挂远渡重洋的姊妹侨批……

本期文物新“声”态精选四件福建珍贵革命文物,以第一人称视角,带您走近这些“烽火遗珍”,触摸历史的温度,聆听穿越八十年的回响。

 

(一)1929年3月红四军在长汀首次统一的全套军装

(👇点击文物图片,聆听它的心声)

文物自述:

“一颗红星头上戴,二面红旗领子绣。”我是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第一套正规军装,1929年3月设计制作于福建长汀!灰蓝色布质、中山装式样、八角军帽,穿上我后,战士们个个英姿勃发、干练挺拔,教人一眼便知这是一支信仰坚定、纪律严明、斗志昂扬的人民军队!

我陪着战士们走过硝烟弥漫的战场,见证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壮大。我深知,在强军强国的路上我只是一个小小的起点,军装会迭代,但军魂却永远闪耀。

文物简介:

帽围75厘米 帽高3厘米 帽檐4.5厘米

领围28厘米 袖长47厘米 衣长64厘米

腰围50.5厘米 裤长64厘米

织巾袋长137厘米 织巾宽10厘米

该文物为国家二级文物,现藏于古田会议纪念馆。

为打破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1929年春,朱德、毛泽东、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在当地党组织和地方武装的紧密配合下,红军经过半年艰苦转战,成功开辟了以龙岩、永定、上杭三县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当年,由于经济困难且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之中,红四军服装各式各样、形形色色,大部分战士的服装相当破旧,急需更换补充。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同时为了便于行军作战和内部管理,朱德、毛泽东、陈毅等红四军主要领导人决定拿出一部分军饷,制作4000套军装。这套简朴的军装就是中国红军历史上第一套正规军装。

换上统一军装后,红四军在长汀县城南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以整齐威武的军容接受了朱德、毛泽东、陈毅等领导的检阅,并从此开始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程。

 

(二)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张鼎丞的指南针

(👇点击文物图片,聆听它的心声)

文物自述:

我是张鼎丞游击战中的得力“助手”!别看我只有巴掌大小,靠着我的指向,闽西游击队于丛山峻岭间穿插迂回、牵制住了国民党军队和反动民团,最大限度保留了党和红军游击队的有生力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文物简介:

直径2.4厘米,厚0.4厘米,该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古田会议纪念馆。

指南针上除标明北、东、南、西四个方位外,还刻写着丑、寅、辰、巳、未、申、戌、亥等,加上北位的子、东位的卯、南位的午、西位的西,恰好是表示12个时辰。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张鼎丞凭借该文物,领导闽西游击队牵制住国民党军队和反动民团,策应了主力红军的安全转移,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党和红军游击队的力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1937年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厦门分会出版《抗敌导报》创刊号

(👇点击文物图片,聆听它的心声)

文物自述:

1937年9月26日是我的生日。一群爱国志士办报救亡,以笔为刀,怒斥顽敌,奋力唤醒民众的救亡意识,在厦门凝聚起同仇敌忾的抗日力量。后来,厦门沦陷,我被迫迁往香港继续出版。虽然历经辗转,但救亡图存的使命从未改变。

如今,你若来见我,一定还能听见纸页间振聋发聩的呐喊,感受到字里行间澎湃的爱国热情。

文物简介:

该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1937年9月26日,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厦门分会在中共厦门工委领导下创办《抗敌导报》,以宣传抗日救亡、动员群众为核心宗旨,通过政论文章、抗战动态和民生报道,成为推动闽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舆论阵地,后因厦门沦陷迁至香港继续出版。

洪学礼为刊物主编,邓贡直、张兆汉、许展新等参与编辑,工作人员中包括了林云涛、施青龙、谢亿仁、戴世钦、陈亚莹等一大批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抗战导报》的创刊标志着厦门抗日救亡运动进入组织化、系统化阶段。

 

(四)1939年4月菲律宾妹妹寄姐姐侨批

(👇点击文物图片,聆听它的心声)

文物自述:

我是一封穿越烽火的家书,1939年4月,从菲律宾马尼拉漂洋过海,抵达福建晋江。信的这头,是蔡乌树沉甸甸的思念;信的那头,是她日夜牵挂的姐姐。都说自古家国难两全,她写下环侄毅然回国参战时,心中经历了怎样的舍与不舍,我都记得。

我不仅是一封家书,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与无数侨批一起,拧成一股坚韧的纽带,连接起离散海外的侨胞赤子与烽烟中的故土。八十载风云变幻,但那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仍如当年落笔时那般炽热、滚烫。

文物简介:

侨批是近代海外华侨与家乡亲友联系的重要载体,兼具家书和汇款功能。该文物是1939年4月由菲律宾华侨蔡乌树寄往福建晋江的侨批,信中记录了其侄儿“环侄”决意回国参战的感人事迹。这位热血青年“志已决”要“为国当兵服务”,蔡乌树虽曾因担忧劝阻,最终仍以“不必伤心……只有候待,只有预祝他成功”劝慰姐姐。

该文物展现了华侨家庭在抗战中的爱国情怀,是研究华侨青年回国抗日及侨眷支持抗战的重要实物凭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