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八闽文物之古建褐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东南网 发布时间: 2024-09-02 15:26

 

或在青山之间,或在碧水之畔,或在闹市之中,八闽古建筑那深沉的褐色身影自成一段风华。青瓦白墙、飞檐翘角、石板深巷隔开日常琐事和车马喧嚣,围起一方古意醇厚的境界。漫步古建筑之间,就像踏进那“昨日的世界”,于泥塑彩绘、檐下灰雕前驻留,可品咂古人的智慧风雅,在庄严的静谧中屏息,或可听见岁月深处的回响。

史前遗留的各类居址、堑壕等建构遗迹;闽越时期,平面格局已相对清晰的城址、宫殿;汉唐存留的石构建筑或基址;宋元时期数量众多的石塔、石经幢、石桥和石牌坊;明清之际规模较大且具有地方特色建筑水平的古建筑……在有如历史“活化石”的八闽古建筑上,人们可以寻见闽越文化遗风、中原文化浸润、宗教文化传播、海外文化激荡等历史印记。

“硬砖瓦”筑起“软实力”,“古建筑”迸发“新光芒”。福建古建筑的“褐”不只是调色板上的一抹,它更是凝固的霞辉和星光,是风沙烙下的万千吻痕,是八闽历史捧出的陈酿,轻泛着岁月的弧光。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航拍图(资料图片)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市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

 

蔡浅厝内景(成东东 摄) 

 

蔡氏古民居清同治六年(1867)始建,至宣统年间(19091911)告竣。多为旅居菲律宾华侨、清资政大夫蔡资深为其弟辈及子弟所建,现存宅第19座,书房1座,有序地分布于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的长方形地块中,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宅第的主体多为硬山式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加两侧护屋,多幢建筑前后平行规整布局;外形似殿宇,以红砖为主要建筑材料,部分混杂白石垒砌,故得名红砖古厝;厝前铺石埕,山墙之间留出2米宽、南北贯穿的防火通道,是清晚期闽南民居建筑群落的优秀代表。

  

蔡氏古民居砖雕(成东东 摄) 

 

蔡氏古民居木雕(李想 摄) 

 

蔡氏古民居石雕(成东东 摄)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整个建筑群更是融合了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被誉为“闽南建筑大观园”。同时,它也蕴含着海峡两岸的共同文脉和深厚渊源。

 

三坊七巷(严孙锦 摄)

 

朱紫坊建筑群俯瞰(严硕 摄)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

明至民国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朱紫坊

 

三坊七巷中轴南后街(林文强 摄)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八一七北路两侧、安泰河南北两岸。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轴线,三坊在西,自北向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在东,自北向南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

 

三坊七巷源起于唐代,完善于宋代,至明清时期鼎盛的古老坊巷格局至今保留基本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

 

三坊七巷衣锦坊水榭戏台(王昌庶 摄)

 

建筑主体白墙黛瓦、曲线山墙、飞檐翘角,呈现出福州古厝特色鲜明的形式与美感,也是闽派建筑的标志性元素。

 

林觉民冰心故居

 

三坊七巷历代文人荟萃,自唐宋起,便一直是福州地区士大夫、富绅之家的聚居地。尤其近代以来,三坊七巷名人辈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对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其代表有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冰心等,他们在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不禁让人感叹“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深刻含义。

 

朱紫坊毗邻安泰河(李鹏梅 摄)

 

朱紫坊位于津泰路南,旧名三桥,因宋代居住于此的通奉大夫朱敏功兄弟四人皆登仕榜,满门朱紫而得名;坊内名人有清代水师管带方伯谦、海军耆宿萨镇冰、中山舰舰长萨师俊等。坊巷之中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和庭院园林,街巷格局完整,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

 

福州华林寺(陈成才 摄)

 

华林寺大殿

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市鼓楼区华林路78号

 

华林寺大殿用材粗巨,一改南方建筑婉约秀美之印象(陈成才 摄)

 

华林寺大殿位于福州市屏山南麓。创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初名越山吉祥禅寺,明正统间改称今名。原有建筑布局大部废毁,现仅存大雄宝殿。大殿原构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屋前后乳状对四椽松,平面略呈方形,单檐九脊顶,全高12.8米。斗拱用材特大,斗底作皿板形,梁、状、前檐阑额均为月梁造,梭形柱,不施普柏枋。按有确切年代木构古建筑的时代排名,大殿名列全国第七位;若按地域划分,则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堪称木构建筑“活化石”,是研究唐、宋间古建筑构造及其演变的珍贵实物资料。

 

华林寺大殿梁架(陈成才 摄)

 

由于地理、气候的相对孤立以及地势条块的明显分割,福建建筑与北方建筑相比,在建筑手法的发展演变上存在着相对的“滞后”,但也因此保留下许多中原地区消失不见的早期手法。如华林寺大殿,其在两山中柱铺作所用的长达两椽架的大昂、单栱素枋重复叠置的扶壁拱、前后檐及两山方向普遍使用丁头拱等,这些做法在日本法隆寺金堂(607年)、唐招提寺金堂(750年)等建筑中均有,而在国内现存最早的南禅寺正殿、佛光寺大殿中却已找不到遗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