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及石刻
清源山石造像群
老君岩造像(泉州市文物局 供图)
清源山石造像群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北门外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宋元时期雕凿,造像有道教的老君,佛教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藏传佛教的三世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蔚为壮观,是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珍品。另外还有唐至现代的摩崖石刻500多处。“老君岩造像”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2001年将瑞像岩、弥陀岩、赐恩岩、千手岩、碧霄岩的造像与老君岩共六处、八尊石造像合并公布为“清源山石造像群”。
清源山碧霄岩石刻造像(泉州市文物局 供图)
灌溉工程
霍童灌溉工程
霍童灌溉工程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开凿于隋皇泰元年(618年),至此到12世纪已形成相对完备的引水灌溉工程体系,宋淳熙二年(1175年)当地官府曾颁布政策保护该水利工程。霍童灌溉工程由龙腰水渠和琵琶涵洞组成,灌溉面积两万余亩。龙腰水渠又称“度泉洞”,沿山体开凿而成,主要为引水明渠,总长1765米。水渠内侧和渠底利用岩体开凿成形,外侧壁另用河卵石砌造渠墙,截面大部分呈“凹”字形,渠面最宽2.72米,最窄1.51米,最深3米,最浅0.95米。琵琶涵洞又称“蝙蝠洞”,位于霍童溪北岸,总长578米。该段明渠形制与凿造方法和龙腰水渠相似,由明渠与涵洞连接而成。其中涵洞有五段,从北至南分别长9.8米、15.5米、34米、9米、15.5米,涵洞直壁弧顶,壁面光滑,截面呈上小下大不规则椭圆形,高约2.4米,宽约1米。
霍童灌溉工程引水明渠(蓝东阳 摄)
霍童灌溉工程涵洞(蓝东阳 摄)
霍童灌溉工程是东南地区乡村较有代表性的民间灌溉工程,是目前国内较为少见的采用烧爆法开凿隧洞的实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该工程自开凿起历代沿用至今,使用时间长达1400余年,是不断演进的水利工程,是乡村水利建设、管理的实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9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八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