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物】福建省不可移动文物概况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5-02-27 15:12

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不可移动文物按具有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可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尚未核实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四级。

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福建省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3251处,总量居全国第10位(全国70多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41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100多处。从类型上看,福建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古建筑居多,占比高达一半以上,古遗址24处,占比14.2%,古墓葬7处,占比4%,古建筑91处,占比54%,石窟寺及石刻14处,占比8.2%,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2处,占比19%,其他1处,占比0.6%。从地域分布来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漳州、龙岩、福州、三明、泉州为多,均在百处以上。史前遗址、沉船遗址(水下文物)、海丝文物、涉台文物和革命文物等是福建文物的特色。

 

史前遗址

史前遗址是指文字出现之前人类活动遗存的场所。史前时代主要可以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出现,劳动工具主要以打制石器为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漫长阶段。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主要以磨制石器为主,有的地方开始出现陶器,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也开始出现,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突破阶段。

万寿岩遗址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锐棱砸击石片(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 供图)

在史前考古上,福建东临台湾,南连东南亚,辐射太平洋,是重要的考古区域。福建史前遗址分布广泛,遍布八闽大地。福建旧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早期漳州莲花池山、永安贡川黄衣垄、三明万寿岩灵峰洞;中期三明万寿岩船帆洞、武夷山市黄泥山;晚期清流狐狸洞、三明万寿岩船帆洞、宁德霍童芦坪岗、晋江深沪湾等。福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遗址过渡的主要是漳平奇和洞。福建新石器时代遗址沿海与内陆文化特征差异明显,分为沿海和内陆两个文化谱系。沿海地区遗址主要有早期平潭岛尾、大坪顶、壳丘头;中期福州昙石山、漳州大帽山;晚期霞浦黄瓜山。值得注意的是福建沿海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南岛语族早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于研究南岛语族的起源和扩散有重要意义。内陆地区遗址主要有早期浦城牛鼻山、明溪南山;晚期光泽马岭、武夷山市葫芦山、邵武斗米山、浦城猫耳山和管九村社公岗等。

 

沉船遗址(水下文物)

沉船遗址是指人类在水上活动遗留下来的沉船地点。沉船遗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沉船遗址点位的连接可以看出海上贸易的航线、网络;沉船上的货物可以告诉我们货物的生产、中转、交易和消费的历史信息;沉船本身也蕴含着造船、航海等方面的丰富信息。

连江定海水下考古发掘的陶瓷器(羊泽林 摄)

福建海岸线漫长,优良港口众多,造船技术发达,海上贸易历史悠久,沿海海域中蕴藏了丰富的水下文物遗存,地点分布广泛,时间序列完整。经水下考古工作可知的沉船遗址主要有:五代时期平潭分流尾屿;宋代连江定海“白礁一号”,莆田“北土龟礁一号”,龙海“半洋礁一号”;元代平潭“大练岛一号”、小练岛东礁村,漳浦沙洲岛;明代福建平潭老牛礁、九梁礁;清代平潭“碗礁一号”,惠安大竹岛等。

1974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沉船发掘现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供图)

 

海丝文物

海丝文物是指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物质遗存,主要包括海港设施遗存、生产设施遗存和文化交流遗存等。海上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联结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海上通道,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中国和亚洲、非洲,乃至欧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这种联系对中国和相关国家、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福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泉州被联合国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并于2021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有大量海丝文物,主要分布在泉州、福州、漳州和莆田,主要遗产点有:泉州石狮六胜塔和万寿塔、南安九日山祈风石刻、天后宫、德化屈斗宫德化窑址、伊斯兰教圣墓、开元寺、晋江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福州马尾区迥龙桥和邢港码头、仓山区淮安窑及码头,漳州龙海月港遗址和帆巷、平和南胜窑址,莆田湄洲妈祖祖庙等。

 

涉台文物

涉台文物是指历史上反映大陆和台湾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交往,以及体现两岸同胞同宗同源的亲缘关系,并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和重要史迹。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两岸人民的交流源远流长。闽台两地极为悠久的历史渊源与密切往来,通过实物遗存形式在福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涉台文物资源,是千百年来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

福州鼓山涌泉寺天王殿(阮章魁 供图)

涉台文物一般分为“文缘”“法缘”“地缘”“血缘”和“商缘”五种类型。涉台“文缘”文物指体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历史相承、文化相通、方言相同、习俗相近、信仰相似的相关文物遗产,遗产点主要有:厦门青礁慈济宫,漳州龙海白礁慈济宫,福州鼓山涌泉寺,古田临水宫,莆田湄洲妈祖祖庙等。涉台“法缘”文物指从政治、法律角度体现台湾从来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相关遗存,遗产点主要有:福州戍守台湾将士墓群,泉州施琅宅、祠、墓及纪念碑,厦门陈化成墓,漳浦蓝廷珍府第等。涉台“地缘”文物指体现台湾和祖国大陆以地理位置为连接纽带而形成的相关遗存,遗产点主要有:平潭壳丘头遗址,东山大帽山遗址,霞浦黄瓜山遗址等。涉台“血缘”文物指台湾和祖国大陆因共同的祖先而修建的宗祠、家庙、祖居、祖墓等与血缘关系相关的遗产,遗产点主要有:福州严复故居、墓及祠堂,福州林尔康墓等。涉台“商缘”文物指台湾和祖国大陆因经济贸易往来活动而产生的相关遗存,遗产点主要有:晋江东石玉记商行建筑群,石狮林銮渡,龙海林氏义庄等。

 

革命文物

革命文物,主要是指见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独立和争取人民自由的英勇斗争,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荣历史,并经认定登记的实物遗存。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彰显革命精神、继承革命文化的实物遗存,纳入革命文物范畴。革命文物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可移动革命文物。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群之光荣亭(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 供图)

福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闽西等地进行了长时间的革命斗争实践,积淀形成了众多革命文物。福建省拥有革命文物1831处(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33处,一般文物752处。主要革命旧址有:林则徐墓、林则徐宅与祠,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陈化成墓,厦门破狱斗争旧址,陈嘉庚墓,建宁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永安抗战旧址群,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领导机关旧址,歪嘴寨闽粤边区乌山游击队指挥部旧址,福建戍守台湾将士墓群,张山头红军墓群,闽西工农银行旧址,长汀革命旧址,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古田会议会址,临江楼,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群,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