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物·以器载道】唐宋时期铜器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3-12-22 16:07

  

  

  唐仙人飞鹤纹花口铜镜 

  唐(618—907年) 

  铜 铜器 

  直径11.9厘米 厚0.4厘米 

  国家二级文物 

  政和县博物馆 藏 

  

  镜为青铜质,八出菱花形,窄边。镜面一周凸弦纹把镜区分为内、外区。中心为圆球钮,内区饰4组仙人飞鹤纹,外区饰8组灵芝、草叶纹。镜表面氧化为黑漆古,形体厚重,纹饰精美。纹饰图案的背后,描绘的内容,均为民间流传较广的传说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   

  

  

  五代闽国铜鎏金王延翰狮子炉 

  五代(907—960年) 

  铜 铜器 

  通高40.1厘米 口径21厘米 狮子高11.3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福建博物院 藏

   

  该炉为焚香器,铜质,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炉盖作盔状,与炉口沿凸唇相扣合。蹲狮钮,狮口与器内相通,便于烟香外薰。炉身直口,有窄凸唇一圈,外宽平折沿,边沿呈五葵瓣形,直腹平底,腹处铆接五兽足作支架,兽足上部作兽首。通体鎏金,宽折沿平面环刻楷书“弟子盐铁出使巡官主福建院事检校尚书礼部郎中赐紫金鱼袋王延翰奉为大王及国夫人铸造师(狮)子香炉壹口捨入保福院永充供养天祐四年九月四日题”铭文一周。天祐四年(907年),唐代灭亡前夕,是年四月,朱温灭唐,改年号为梁开平元年,而炉上仍沿用旧唐年号。 

  该炉造型古朴端茂,蹲狮张口翘首,栩栩如生。整体铸工精致,构思巧妙,为五代闽国有铭文铸器之孤件。纪年明确,除鎏金大多脱落、表面经保护处理外,其余保存较好。清道光年间在仙游城西保福院出土。   

  

  

   

北宋靖康元年李纲锏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 

  金属 武器 

  通长96.5厘米 重3.6千克 

  国家一级文物 

  福建博物院 藏 

  

  这件北宋靖康元年李纲锏,锏首呈瓜锤形;锏柄外套斜道纹花梨木,锏柄与锏身之间横隔四瓣形格板;锏身呈棱状、有四棱、渐往锋收;四刃每刃面宽1.6厘米,刃锋利光亮。锏身近格处错金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一行7字。锏身配有清代圆形红木套鞘,鞘体表面镶嵌银饰花卉、蝙蝠、古罄、垂缨络等图案,中部缠箍铜佩二道,鞘口、尾部包铜边,上刻牡丹纹,鞘类有泌,中部包铜佩,璲二道,璲有钮,以供佩带。 

  李纲(1083—1140年),字伯纪,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生于松江府华亭县折桂阁(今上海),祖籍邵武(今属福建),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因无锡有河,名曰梁溪,故号称梁溪先生。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他和赵鼎、李光、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侵汴京时,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的李纲,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但仅77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被罢。他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后抑郁而死。

  锏,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出于晋唐之间,以铜或铁制成,像鞭、长而无刃、有四棱,长约为四尺(宋制四尺为1.2米)。锏多双锏合用,属于短兵器,利于步战。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杀伤力不容小觑,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砍死。技法上,与刀法、剑法接近。锏体断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之称。锏的大小长短,可因人而异,一般在65—80厘米。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