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物·以器载道】商代石器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3-12-07 20:21

    

  

  商磨光弧刃石锛

   商代晚期(距今3200—3000年)   

  石 石器

   长16.8—32.5厘米 宽5.6—12厘米 厚1—2.4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厦门市博物馆 藏

  这是大小依次成序列的一组石锛。青灰岩,质稍软,扁平略近长方体。有的作弓背状,侧棱明显,通体磨光,规整美观;大多凹弧刃,其中4件刃面内凹尤其明显,也有个别平刃;一些器身侧缘或刃部有崩疤,1件残断。

  这是商周时期我国粤东闽南地区富有特色的青铜文化——浮滨文化的遗物。该文化主要使用戈、矛、凹弧刃石锛等石器,尊、釜、罐、杯等陶器和戈、矛等青铜器。这套12件石锛于1985年在福建南安县水头乡红福村赤坑石窟山出土,大小成套,十分罕见,或为生产工具,或为礼仪用器,尚待考证。根据以往的考古发现,可认定它们为同一座大型浮滨文化墓葬中的随葬品。  

  

    

  

  青铜时代穿孔石戈

   商代晚期(距今3200-3000年)  

  石 石器

   长19.1厘米 宽3.7厘米 最厚0.7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漳州市博物馆 藏

  石戈为角岩化粉砂岩材质,磨制而成,礼器、兵器。介于无栏和有栏之间。似戈又似矛。细长体。内援分界,内小于援,长直内,直援,折收锋。隆脊,内有一穿。

  此石戈为虎林山编号2618号探方考古发掘出土器物,是浮滨文化在福建漳州地区地方性“虎林山类型”的代表性器物。

  2000年下半年,漳州至龙岩高速公路进入建设阶段,漳州市文管办及时派员对工程涉及的地段进行全面调查。市文管办工作人员于2001年7月中旬在漳州市芗城区朝阳镇樟山村虎林山基建工地发现古代遗物,并抢救清理了一座古墓葬遗迹,出土遗物30余件。2001年8月7日至9月28日,由福建博物院、漳州市文管办、漳州市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出土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284件。  

  

    

  

  青铜时代石璋

   商代晚期(距今3200—3000年)   

  石 石器

   残长25.7厘米 宽6.4厘米 厚0.6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漳州市博物馆 藏

  石璋呈黑灰色,石质。扁平细长体,前宽后窄,直柄,斜刃,刃部微损。璋身后段两侧对称分布5个小牙。磨制精美。断残,粘接。

  此石璋为虎林山编号19号墓葬考古发掘出土器物。璋是古代礼器之一,可以反映墓主的身份和地位,该墓主人应是当时的头领人物。此石璋是浮滨文化在福建漳州地区地方性“虎林山类型”的代表性器物。  

  

  

  青铜时代石钏(一)  

  

  

  青铜时代石钏(二)  

  

  

  青铜时代石钏(三)  

  

  

  青铜时代石钏(四)

  

  青铜时代石钏

   商代晚期(距今3200—3000年)  

  石 石器

   (一)长8.1厘米 弧长9.3厘米 宽4.4厘米 厚0.8厘米  

   (二)长10.0厘米 弧长10.9厘米 宽4.4厘米 厚0.7厘米  

   (三)长8.6厘米 弧长9.6厘米 宽4.35厘米 厚0.9厘米  

   (四)长8.2厘米 弧长8.9厘米 宽4.35厘米 厚0.8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漳州市博物馆 藏

  石钏由同宽、不同长的4块弧形组成一圈。黑色,石质。体较宽,正面有9个凹槽,正中一道较宽大,两侧较小且对称排列。背面平整微凹。一端有二穿,另一端有一穿。磨制精细,正背面均甚光亮。其中3块边缘磕损、轻度风化。一块正面及一角有残损。

  此石钏为虎林山编号18号墓葬考古发掘出土器物,是浮滨文化在福建漳州地区地方性“虎林山类型”的代表性器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