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塔式陶壶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500—4000年)
泥质灰陶 陶器
顶径3.5厘米 足径11.8厘米 高28.6厘米
未定级
福建博物院 藏
该器物平顶,长颈,实心,顶缘外凸且起棱两道;扁折腹,上、中腹各起棱一道,颈腹交接处镂一椭圆形大孔,腹部中空;下为喇叭形圈足,足部有4个对称的不规则圆形镂孔。通体呈灰黑色,素面,有“中华第一灯”之美誉。
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出土。
昙石山文化,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因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而得名,年代距今四五千年。
昙石山遗址为长条形山丘,面积5000平方米,临靠闽江,高出水面10—20米,周围是闽江下游的冲积平原及低山丘陵。文化层堆积中包含大量的贝壳,是典型的史前贝丘陵。
自1954年以来,昙石山遗址先后经过10次规模不等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批墓葬和灰坑、壕沟、陶窑等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玉器等文物。
昙石山遗址墓葬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500—4000年)
泥质灰陶 陶器
口径16.2厘米 足径12厘米 腹径17.9厘米 通高10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藏
该陶豆为泥质灰陶,小侈口,上腹转折居于近口处,且平斜呈斜肩状,下腹浅弧至底。矮圈足,圈足上饰三个圆孔。这是新石器时代常见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500—4000年)
泥质黄陶 陶器
口径12厘米 足径10.5 厘米 腹径21.5厘米 通高18.2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藏
该陶罐为泥质黄陶,盘口,束颈,圆鼓腹,腹中部起锯齿状凸棱,下附喇叭形矮圈足。上部及口沿内侧施红彩,下腹部饰交错绳纹,这是新石器时代常见的器型,但有施红彩的较少见。
新石器时代棕色彩绘带柄陶壶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3000)
陶 陶器
通高10.5厘米 口径10.1厘米 底径7.7厘米 柄长3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福建博物院 藏
这件彩绘带柄陶罐,1965年出土,位于昙石山遗址下层堆积中。
罐矮颈,折腰,腹部附一向上翘的羊角状短把手,矮圈足,器表饰绳纹,间绘红色圆点纹,口沿内壁一圈绘红色竖条纹。这件羊角状把手的陶罐,器表及口沿施红色几何形图案和圆点纹彩绘,华丽夺目,是昙石山文化遗址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1964—1965年,昙石山遗址在以往五次发掘的基础上进行了第六次发掘。这次发掘规模最大,出土资料也最丰富。在这次发掘报告中,把遗址内涵分为下、中、上三个不同的文化层,并认为“三个文化层的遗物是有区别的”,但其“基本特征还是一致的”。
根据目前多数人的看法,昙石山文化是以昙石山遗址下、中层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昙石山遗址下层,一般认为属于昙石山文化的早期。这一时期的陶器,以细砂红、灰陶和泥质磨光红陶为特点。遗址中出土的彩绘陶,数量很少,花纹也很简单。
昙石山中层出土的陶器,和下层类似,仍以手制为主,轮制技术已有所发展。造型比较规整,器类和纹饰也有所增加。彩绘的杯、方柱形足的鼎等都是中层新出现的器物。彩陶仍比较少见,用红彩或黑彩绘成点、线和云雷纹等,杯、簋的口沿部位有的绘宽带状红彩,彩纹比下层鲜艳,且不脱落。
新石器时代棕红色彩绘硬陶杯
新石器时代(约前3000)
陶 陶器
通高7.3厘米 口径10.6厘米 足径5.8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福建博物院 藏
这件棕红色彩绘陶杯,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于昙石山遗址中层遗址堆积中。器形为直口、直腹、短圈足,口颈部呈棕红色,腹部拍印网格纹,陶色橙黄,陶质较细腻,耀眼的红色彩带与网格纹结合,浅黄胎与红彩配合得宜。
至于昙石山的上层遗址,内涵比较复杂,显然属于性质完全不同的遗存,不应该包含在昙石山文化之中,而是同东南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的文化”一样,属于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